-
枣庄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方案
- 山东产业政策网 次
-
为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便利群众办事创业,按照《山东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鲁政办发〔2017〕75 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8 年11月底前,通过“统筹一片云(电子政务云),规范两张网(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建成三大体系(数据资源体系、政务服务体系、业务协同体系),强化四个支撑(政策支撑、产业支撑、标准支撑、安全支撑),落实五项保障(体制保障、财力保障、智力保障、监督保障、审计保障)”,形成设施集约统一、资源有效共享、业务有机协同、工作有力推进的“12345”发展格局,初步实现全市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全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基本完成,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工作任务 按照“先联通,后提高”的原则,将该项工作分为自查摸底、整合实施、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应完成的重点任务和进度安排如下: (一)自查摸底阶段(2017 年 12 月底前)
1.开展政务云建设情况调研,梳理行政服务域基础设施。对市政务云平台及仍保留的机房进行全面自查,内容包括:机房位置、网络类型、带宽、服务器型号、服务器数量、存储型号、存储容量等,形成自查报告,并提出本区(市)、本部门整合行政服务域基础设施以及接入政务云平台的计划。 2.开展政务信息系统和网站自查,掌握系统底数。各区(市)、各有关部门就本区(市)、本部门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内容包括:信息系统数量、名称、功能、使用范围、使用频度、审批部门、审批时间、经费来源等,形成自查报告,并提出本区(市)、本部门清理整合的信息系统清单和接入政务云、共享平台的信息系统清单。 各区(市)、各有关部门就本区(市)、本部门系统使用与实际业务流程长期脱节、功能可被其他系统替代、所占用资源长期处于空闲状态、运行维护停止更新服务,以及使用范围小、频度低的“僵尸”信息系统,以及功能相近的“影子”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本单位待清理系统名单和具体清理计划。完成我市协同办公系统与省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对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电子公文交换。
3.开展网络自查,摸清网络建设情况。各区(市)、各有关部门开展电子政务网络(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专网、业务专网、互联网)自查,摸清电子政务网络(含国家、省部门垂直部署网络)有关情况,内容包括互联网联网情况(接入类型、接入设备、IP地址段、运营商)、局域网连接情况(连接设备、设备型号、IP地址段、运营商)等,形成自查报告。编制完成我市电子政务外网扩容提升实施方案,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含行政服务域、公共服务域)连接各区(市)、各政务部门。 4.规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目录,进一步摸清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底数。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一期规范要求,将前期编制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进行初步规范调整,形成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开放目录,并完成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的对接。 5.开展政务服务平台与部门自建业务系统的对接现状调研,摸清平台与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情况。全面掌握在市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的政务服务事项有关情况,对各区(市)、有关部门自建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业务系统与市政务服务平台的接入情况和数据共享情况进行自查,重点包含部门名称、服务事项类型、服务事项名称、是否已接入市政务服务平台等,形成调研报告。 (二)整合实施阶段(2018年5月底前) 1.加快部门内部信息系统整合和清理。 2018年3月底前,各区(市)、各有关部门按照清理系统名单和清理计划,完成“僵尸”和“影子”系统的清理。
2018年5月底前,各区(市)、各有关部门原则上将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为一个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大系统”,杜绝以单个科(处)室名义存在的独立信息系统。 2018年5月底前,按照《政府网站发展指引》要求,完成全市政府网站的清理、规范、功能扩充和整合工作,推进全市统一门户建设。 2.继续推进业务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 2018年2月底前,自建业务系统的区(市)和部门要根据业务系统对网络方面的要求,制定并上报本区(市)、本部门业务系统上云的迁移清单和迁移计划。 2018年3月底前,各政务云服务提供商需配合云平台评估机构完成政务云的评估工作,结合评估报告和省政务云规范整合工作方案,制定政务云规范整合计划,启动政务云规范整合工作;配合完成公共服务云和行政服务云建设工作,并将改造后的公共服务域和行政服务域资源纳入全市统筹管理。2018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政务云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务云容灾、监管和运维一体化。 2018年3月底前,完成自建邮件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的数据迁移和关停工作,启用全省统一的邮件系统,完成人员、账号配置等工作。
2018年5月底前,完成所有网站和80%的自建业务系统向政务云平台的迁移,未上云系统需说明原因并明确下一步上云实施方案,逐步将部门机房纳入全市政务云管理。同时,根据各区(市)、各有关部门提交的网络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使用情况,形成我市通用系统的整合方案。 3.推动电子政务外网的扩容和提升,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内网。 2018年1月15日前,根据专网整合要求,制定我市各类专网接入电子政务外网(行政服务域、公共服务域)、电子政务内网的实施方案和整合计划。2018年5月底前,完成镇(街)政务外网公共服务域的全覆盖,基本具备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完成政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的整合,开展各类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和电子政务内网的整合试点。 2018年3月底前,根据省级互联网出口整合要求,制定我市互联网出口整合方案;2018年5月底前,完成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互联网出口整合工作。 2018年5月底前,完成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实现与省级网络中心的连接;完成有业务需求的区(市)和市直部门机关内网建设并接入内网市级网络节点。结合各项安全保密规定和有关工作要求,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电子政务内网管理办法。 4.继续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功能。
2018年3月底前,按照省政府要求及有关技术规范完成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扩容、升级和改造,逐步将各区(市)及市直重点领域的政务信息系统接入共享平台。 2018年2月底前,开展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渠道调研,形成共享渠道整理计划。征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形成共享需求报告。2018年5月底前,完成区(市)内部、区(市)之间、市直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共享渠道整合,全部接入市共享交换平台,全面开展我市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应用。 2018年3月底前,结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公共数据开放以及大数据管理等工作推进情况,继续规范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开放目录,明确我市可开放公共数据资源,完成可开放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的审核。 2018年3月底前,开展政务数据开放试点工作,完成开放数据资源与统一数据开放平台的对接,在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及开放网站发布数据或数据开放接口。 2018年5月底前,完成我市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公共信用、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和决策支持等领域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实现省、市基础信息资源库的互联互通工作。 5.继续完善政务服务平台,接入省一体化政府服务门户。
2018年5月底前,完成区(市)、部门自建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业务系统与市级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完成区(市)、部门热线资源与市级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完成并联审批、物流平台、网上预约、第三方代办等政务服务试点工作。 2018年5月底前,完成省、市政务服务网的统一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的互联互通。实现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与市政务服务网的对接,并开展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试点。实现我市政府门户网站、主要市直部门网站接入市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2018年5月底前,完成面向公众服务系统的优化整合,按照省统一政务服务门户建设要求,实现与一体化门户的前端整合和对接。 6.梳理和整合办公业务系统。 2018年2月底前,完成各级各有关部门自建办公业务系统和移动办公业务系统的梳理,制定各办公业务系统和移动办公业务系统向电子政务外网行政服务域整合、迁移的方案。 2018年3月15日前,制定我市移动办公业务系统与省一体化移动办公服务平台对接方案。 (三)全面铺开阶段(2018年11月底前) 1.完成全市所有业务系统迁移上云。
2018年9月底前,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的业务系统全部迁移至市政务云平台,所有信息共享渠道统一接入市共享平台(外网),通过市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信息共享。2019年起,凡已明确须迁移上政务云而未迁移的,须接入而实际未接入共享平台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市财政原则上不予安排运维经费。 2.完成所有通用系统的整合应用。 2018年9月底前,配合完成省统一网络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整合应用工作。自建网络会议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要配合做好数据迁移和系统关闭工作,须关闭而实际未关闭的通用信息系统,市财政原则上不予安排运维经费。 3.完成政务内网的建设,实现所有专网与政务外网的整合。 2018年11月底前,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的涉密业务完成向电子政务内网的迁移。根据业务需要扩大政务内网的接入范围,逐步延伸到区(市)节点和镇(街)节点。 2018年11月底前,完成我市所有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行政服务域、公共服务域)、内网的整合。 4.扩大政务服务平台接入范围,对接省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2018年11月底前,按照省统一部署,公共服务事项、部分行政权力事项在市政务服务平台运行;完成面向公众服务的部门自建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配合完成并联审批、物流寄送、网上预约、第三方代办等统一服务的部署实施和业务调整工作;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政务服务平台中的综合应用。
2018年11月底前,完成全市面向政务服务的互联网网站和业务系统接入市统一身份认证体系。进一步扩大市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应用范围,推广在公安、医疗、教育、交通运输、不动产登记、公共资源交易、住房公积金等公共领域的使用,实现个人和法人的身份数字证书“一证多用”、“多证互通”;整合我市面向公众服务的互联网网站和业务系统,接入市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完成省、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互联互通。 5.充分发挥市级共享交换平台的作用,推广政务服务领域的信息共享。 2018年10月底前,制定《枣庄市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规范各类信息资源的采集、共享、使用和开放等流程。2018年11月底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公共数据开放及大数据管理等工作推进情况,按照统一安排,对目录做进一步规范。 2018年11月底前,各级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推动信用体系、公共资源交易、投资、价格、人口(公安基础数据以及社保、民政、教育等业务数据)、法人(工商基础数据及编办、民政业务数据)、能源(电力等)、空间地理、交通运输、旅游、卫计等政务服务领域数据接入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全面铺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政务服务中的综合应用。 6.按照省业务协同体系建设要求,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2018年11月底前,根据要求完成我市会议、督查、政务信息、档案、应急管理等相关业务系统的整合、迁移工作。
2018年11月底前,结合我市办公业务系统整合、迁移工作,完成移动办公业务系统与一体化移动办公服务平台的对接工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工作机制 市政府成立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专项小组,专项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具体工作专班设在市大数据管理中心。专项小组下设综合组、数据组、应用组、基础设施组等 4 个工作组。 1.综合组:负责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梳理阶段性问题,协商解决方案,制定重点工作推进计划,上报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进展情况,推进整合共享考核工作。 2.数据组:推动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负责组织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目录,建设基础资源库,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开放。 3.应用组:推动政务服务体系和业务协同体系建设,负责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清理、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应用、网站整合、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业务协同平台和一体化移动办公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建设。 4.基础设施组:推动电子政务云和网络的建设,负责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业务专网整合以及互联网出口整合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
各区(市)、各部门要层层建立责任制,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靠上抓,并明确专人作为此项工作的联络员。要按照本方案的有关要求,把该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抓紧制定推进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加强台账和清单式管理,统筹推动本区(市)、本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 (三)加强考核评估 建立跟踪监测机制,重点对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的政务信息系统迁移率、整合数、共享信息数、协同应用数、系统联通率、重点任务进展、应用实效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于整合共享工作完成情况较好的区(市)和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对于进展缓慢的区(市)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编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评估办法,按程序报批后执行。 - 网上订购>>
相关研究
- ·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
- ·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枣庄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
- ·枣庄市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 ·枣庄市关于加快临港物流中心建设的意见
- ·枣庄市关于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 ·枣庄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 ·枣庄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 ·枣庄市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 ·枣庄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行动计划
-
- 可信可靠:10年品牌,更信誉保证
- 一流专家:顶级才智,更专业规范
- 业务拓展:一站服务,更全面广泛
- 服务到位:专家对话,更直接及时
- 收费合理:相比价格,更超值划算
- 成功率高:上千案例,更贴近实用
我们能做什么
汇集山东各地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专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编写代写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评估,节能评估,环境评价,商业计划书,投资价值分析风险评估报告,投融资综合分析报告等,协助企业立项报批,投资建厂,批地征地,上市融资。我们的承诺
订购方式
①电话订购
电话: 0531-88931929
15069190968
②邮件订购
邮件: laomu8@163.com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推荐机构